Archive for the ‘各地菜市場’ category

索菲亞菜市場 之二

19 八月, 2020

2、 札安斯基廣場

遊索菲亞第三天,是最後一天,下午乘飛機離開,趁上午的空檔,去了居住酒店附近的札安斯基廣場(Zhenski Pazar)一帶的露天農產品市場(Central Farm Market)。

這個市場是索菲亞最大的農產品市場,供應的農產品主要來自索菲亞附近的農村,也有些遠道來自希臘,蔬果攤檔很多,產品種類繁複。尤其是番茄和辣椒,各種顏色形狀皆有,不少品種都是第一次見到。

市場內肉檔有好幾家,賣的以豬肉為主,有些已分割分類,其中內臟不少,可見當地人是吃內臟的。另外,也見切割出來的豬腳,亦有匈牙利和俄羅斯市場慣見的大片肥豬肉。

另外有宰好的雞隻和分割開來的雞肉。倒是牛肉店比較少見,只得一家,不過有肉食店陳列了各款牛內臟,如牛肚、百頁、牛肝等。有幾家肉食店都見兔頭,不知如何烹煮,也未吃過。奇怪的是看不見出售羊肉,有肉食店即時灌製香腸出售。可能因為索菲亞是內陸城市,海產少見供應,整個市場只見一家,賣冰凍海魚,都是普通貨色。

市場內見一兩家奶類製品如芝士專門店,有好幾家專賣硬殼果,也見專賣香料的店舖,類似一般中東國家的乾果和香料店。

這個市場己經有百多年歷史,因附近有東正教堂,清真寺和猶太教堂,成為不同種族和宗教居民的主要食品供應點。有人稱這個市場作婦女市場(Women’s Market),可能因為傳統是女性負責買菜關係,街道一邊有店舖出售婦女服飾,其中有售二手衣服。

市場內有不少膚色較深黑粗糙的攤檔人員和過路人,據說是吉卜塞人和來自北非的難民,不少旅遊網誌都特提醒讀者逛市場時千萬注意個人物品和錢包,提防扒手。

看見有家陶器店陳列品的圖案特別,遂去買了一兩件器皿,留個紀念。店主人也很高興,跟我來一幅合照。

索菲亞菜市場

18 八月, 2020

1、 中央市場

遊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的第一天,中午先去居住酒店附近的一家中央市場Central Market Hall (Tsentralni Hali)了解市民生活,兼吃午飯。

中央市場建於1911年,新文藝復興式建築,近年舊式市場翻新,不少攤檔都己經闢作其他貨品的零售店。市場仍有部分保留售賣食材:有幾家鮮肉攤檔,以豬肉佔多,有一檔兼賣牛肉,有一檔賣雞肉,另有一檔賣魚。其中有肉檔售賣羊舌頭和牛肝,雞肉有用豬網油包裹的,豬網油在香港近年罕見,想不到他們仍用。另外有幾檔售賣香腸火腿一類熟肉。最特別是一檔專賣橄欖,有幾十款供選擇。令人奇怪的是蔬菜只得一兩檔,而且款式不多。難道顧客都轉了光顧超市?或去了附近的農民市集?

中央市場內有幾檔食肆,我們隨便選了其中一檔,各自吃了一盤雜菜湯,一片多士,兩個人分享了一客奄列。雜菜湯太鹹而且溫吞熱,並不好吃。飯後再走動,才發覺地庫層另外有兩檔供應道地食物,而且款式繁多。如果坐下前先巡視清楚,吃的應該不同。

有個當地嬸嬸可能覺得我樣子英偉,特別跑過來跟我來一幅合照。

上海的海魚

8 十月, 2012

在上海居住,最懷念是香港吃的海魚,價廉物美,奇怪上海位於長江口,鄰近舟山群島魚場,怎可能會這麼少海魚供應。

菜市場供應最多是小黃魚,每斤約十到十五元上下,看魚大小,我猜是人工飼養,不如香港般海上捕獲。一斤左右的大黃魚每斤二十多元。食肆中時見有一斤到兩斤的「野生大黃魚」銷售,每條千多兩千元,我沒有吃過,捨不得,也沒有能力分辨人工飼養還是野生。香港街市的大黃魚都是大海捕捉,每兩才三、四港元,便宜得多。

其次是帶魚(牙帶),也見量多,上海人喜歡切段,炸了做燻魚。香港人很少吃帶魚,賣不起價,潮籍人士愛用鹽醃後煎來吃。

時見有鯧魚(魚)出售,個子較小,一斤有三、四條,賣二十多元,看來遠不及香港的新鮮,故我很少買。鯧魚出水即死,全靠冷藏保鮮,但冷藏並非高科技,舟山漁民不難學懂。香港漁民視鯧魚為上品,有「一鯧、二、第三馬鮫郎」的說法。

馬鮫魚(鮫魚)也見有售,都是一斤多的小個子,供應量少,也不新鮮,不見香港大條切片出售那些。我在香港時常買來吃,味美少骨,最好乾煎。另還間中見小沙蜢,他們叫扒皮魚或馬面魚,也是不新鮮沒有買過,我在香港有時會學潮籍人士,弄個蘿蔔煎煮竹仔魚(沙蜢),價廉味美。香港市場間中見游水沙蜢,每斤三、四元,味道鮮美,最宜清蒸。

香港街市大量供應的低價魚如紅衫、木棉,花鮫和池魚,上海不見供應。

要買游水海鮮,只能去銅川路的水產批發市場,彷如置身大觀園,鬚眉、大龍躉、象拔蚌、澳洲大龍蝦,全都供應。可惜他們做生意不老實,我曾買過兩隻大蟹,用魚絲扎住,豈料帶回家拆開,才發覺蟹鉗脫落,明顯欺騙顧客,我當了冤大頭。自此一役,遂不再踏足。

哈巴羅夫斯克

27 七月, 2012

幾個月前因公事往俄羅斯遠東區的哈巴羅夫斯克(Khabarovsk),這個城市中國人舊稱伯力,地處中、俄邊境,與黑龍江省的黑河一河之隔。哈巴羅夫斯克雖然是俄羅斯遠東區的首都,人口只得五十多萬,以中國的城市規模來看,應算是小城市了。

每逢去其他國家地區,有機會我一定去逛逛當地的菜市場,既可了解物價,也窺見當地人的飲食習慣。哈巴羅夫斯克有一個中央市場,裡面包羅萬有,從食物到家庭用品到衣服鞋帽,甚麼都可以找到。出售家庭用品的攤販中,中國人可不少,都能說普通話,他們告訴我們是從黑龍江過來的小攤販,出售物品都是中國製造的廉價貨,在這裡賺到很不錯的利潤。

中央市場銷售的蔬菜品種不多,來來去去都是蕃茄、洋葱、馬鈴薯,紅羅蔔等,不見青菜,只得椰菜和大白菜。當地人的食譜很少青菜,外出餐館就食都是肉類為多,魚類也不少。餐廳的沙律,也不外是蕃茄、洋葱,馬鈴薯和紅蘿蔔。哈巴羅夫斯克基本是俄羅斯食制,以麵包和肉類為主。

中央市場魚類供應甚多,各種海魚和河魚都有,其中又以三文魚和鱒魚佔多,當然都是冰凍貨式。禽類也見大大小小十多種,也是冰凍貨。反而豬肉和牛肉既有冰凍肉類,也有不少是當天宰殺銷售的鮮肉,現割現賣,主要是豬肉和牛肉。豬、牛內臟都見陳列,可見俄國人不避吃動物內臟。印象最深的,是豬肉檔見一塊一塊的肥肉出售,整理得整齊,應該是慣常肉食。倒不曉得俄國人有何豬油美食。

市場內各式香腸和煙薰食物不少,可見雖然來到遠東,俄國人還是保留歐洲食制,跟東歐市場所見,無大分別。

上海菜市場 — 蔬菜篇

23 七月, 2012

朋友知道我時常留居上海,每周家中下廚,不時會問,上海菜市場的蔬菜,與香港有何不同?

如果不是親臨其地,很難相信,原來大家吃的餸菜材料,可以分別很大。

先談談葉菜。上海市政府對蔬菜的供應很重視,稱之為「菜籃子工程」,參與種植基地的開發、物流運輸,和市場零售,保障供應,也規管零售價。去年蔬菜曾有漲價趨勢,市政府一方面協助供貨商開發新貨源,另一方面著令高速公路收費站免收蔬菜物流公司的路費,努力把蔬菜零售價壓低。

上海供應最大宗是青菜,我們叫青江菜或小棠菜,市政府平抑菜價的「菜籃子工程」重點,最便宜時每斤一元,甚至兩斤賣一元五角,不知道誰會有利可圖。其他一般蔬菜如菠菜、茼蒿、莧菜等,便宜時每斤兩到三元,貴時每斤四到五元,叫香港人羨慕死了。上海菜販很多時都樂意替顧客加工,如菠菜、茼蒿都去泥清洗才賣,有時甚至只賣嫩苗,如莧菜苗、枸杞苗等是,賣小芋頭的也會刮皮,賣粟米、篙筍、竹筍的去衣,省卻顧客不少工夫。最妙是春天蠶豆豐收那一兩個月,連殼賣十元五斤,剝皮淨豆才五元一斤,價廉味美。

香港菜市場慣見的學斗小白菜,上海沒有,連稍為大株的白菜也未見過。他們的大白菜,我們叫紹菜或黃芽白。廣東人慣吃的帶莖帶花的菜心和芥蘭找不到,他們的芥蘭是一大枝莖部,沒有菜葉和嫩苗,間中有很小株的菜苗。西洋菜不見供應,間中在專供外來人士採購的超市見到,價錢貴得不得了。其他如綠豆芽、大豆芽、通菜、莧菜等都不乏。上海有些普通蔬菜在香港不常見,好像塌棵菜、馬蘭頭、雞毛菜,草頭等,香港要去特別賣上海食物的南貨店才有,而且供應量少,價錢昂貴,好此道者來到上海,大可吃個不亦樂乎。

瓜類呢,茄子、冬瓜、蓮藕、蕃茄、洋葱、馬鈴薯、蘿蔔兩地都多,但香港價廉的節瓜(毛瓜)難找,只在供應外賓的超級市場有售,價格昂貴。上海人很喜歡吃竹筍和篙筍, 後者全年都有,廣東人認為濕熱,不多吃;竹筍要等冬天和春天,到季節時大量供應,價錢便宜,味道鮮美,很受歡迎,但廣東人覺得竹筍有毒,也很少吃,我在上海大快朵頤。奇怪的是青蘿蔔,夏天不見,冬天才有,不如香港四季供應。上海人喜歡吃幼條型的茄子,很快煮腍,香港沒有見過。

廣東人在上海煮食最大問題是煲湯材料欠缺,菜乾白菜湯找不到白菜,青紅蘿蔔湯找不到青蘿蔔,章魚節瓜豬肉湯沒有節瓜。我惟有將就一下,看見有供應的東西自己配搭,如菜乾紅蘿蔔豬肉湯、紅蘿蔔粟米豬肉湯、蓮子百合茨實冬瓜煲雞湯,一樣有益兼好味。